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商会资讯 > 永康“十八蝴蝶”表演

商会风采

永康“十八蝴蝶”表演
点击数:1861    发布时间:2014-03-03

    《十八蝴蝶》系永康的民间舞蹈,原是永康方岩迎神赛会传统的娱神节目。《十八蝴蝶》由18名少女扮演花神,组成群舞,配以悠扬的乐曲,翩翩起舞,美不胜收。民间舞蹈《十八蝴蝶》先后在国内众多民间文艺会演中获奖,并多次赴海外进行艺术交流,深受中外观众欢迎和喜爱。

    

    舞蹈特色

    该舞蝴蝶的基本动作只有“大飞”、“小飞”两种,其共同特点是:手特的摆动与脚步密切配合;飞行动作是强拍向前摆动;动作重心在下。演员双手背叉腰,两臂前后大摆动,带动套在臂中部联结双翅的铁丝圈扇动翅膀,脚走“绞花步”,身体随步伐自然扭动。基本的特点是“缓而不重”,即整个动作缓慢、柔美、慢飞快收,身子沉浮下去,飞得起来,有停顿而不露痕迹。“小飞”动作是摆动的频率快,幅度小,脚步碎步,时而左、右侧腰飞。基本特点是“轻而不浮”,即舞步轻快,肩关节灵活,气稳体端;既不失飞翔感又不失节奏感。花神基本动作是脚走“圆场步”,双手交替向外甩绸带。

       艺术特色

     《十八蝴蝶》以“三性”闻名省内外:
       艺术性,它通过服装、道具和音乐舞蹈,以及美丽少女的美妙身段,蕴含着典雅、秀美的韵味。舒展飘逸的舞姿和悠扬婉转的音乐是具有典型江南女子民间舞蹈特色的代表性节目;
娱乐性,适应于庙会娱神活动的演出,它可以在舞台、广场、风景区,甚至街头巷尾表演,一经演出,就会吸引附近的村民或游人争相观看;
参与性,由于动作不难,且形象生动优美,故而永康当地农村甚至附近县城乡,只要有兴趣都可组织演出,村民热情高涨,争相参与。
《十八蝴蝶》寓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歌颂真善美,较好地体现了江南文化的秀丽之美,广受群众欢迎。
      传承与发展
       民间舞台《十八蝴蝶》,经吕银蟾、胡春美加工整理后,于 1957年春参加浙江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演出,获一等奖;
1959年参加省音乐舞蹈会演获表演奖,并参加“五一”化装游行;
1978年春再次经木戈、百凡作词,吕志强、王锦璇作曲、胡春美编舞改名《彩蝶迎春》,参加金华地区会演,获演出奖;
1984年10月参加杭州“中日青年联欢”演出和游行, 中央和省电台录音播放,省文化厅录音存档;
1987年经戴先觉整理,被选入《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
1987年在浙江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又荣获演出一等奖;
1992年在第二届国际友好城市艺术节上,荣获最佳表演奖、最佳组织奖、最佳编导奖等;
1992年代表浙江省先后赴沈阳、天津参加国际秧歌节,同年在全国优秀民间舞蹈大赛中荣获国家级民间艺术大赛的全部六项大奖;
1993年荣获国家文化部第二届“群星奖”银奖和浙江省精神文明作品奖。继后,在泉州、上海等城市举行的全国性广场民间文化艺术节上又屡获殊荣;
1997年6月,代表中国飞赴法国参加25届桑特州界民间艺术节等五个民间艺术节,引起轰动,为国争光,受到浙江省文化厅的表彰。
《十八蝴蝶》由于是依附于方岩庙会娱神活动而盛行,随着时代的进步,“胡公保佑”的民间信仰观念渐趋淡薄,参与演出的人群越来越少。再者,其道具制作难度较高,彩绘工艺较为复杂,且较难保存,现今制作技艺濒临失传。
 

 

上一篇: 方岩山下一篇:没有了!!

友情链接